?大型鑄鐵件生產(chǎn)的核心挑戰(zhàn)是:大尺寸導致的 “溫度場不均(易縮孔)、應力集中(易裂紋)”,以及 “性能均勻性控制”。需通過 “工藝設計 - 熔煉 - 澆注 - 冷卻 - 清理” 全流程技術優(yōu)化,具體關鍵技術如下:
?

1. 鑄造工藝設計:預防缺陷的 “源頭控制”
分型面與型腔設計:
大型鑄鐵件(如風電輪轂)采用 “上下分型 + 砂芯組合” 設計,避免復雜分型導致的錯型(錯型誤差≤2mm);型腔需設置 “冒口”(補縮用,體積為鑄件熱節(jié)的 1.5-2 倍)和 “冷鐵”(加速局部冷卻,減少縮孔),例如:直徑 3m 的風電輪轂,需在輪轂中心設置 1 個直徑 800mm、高度 1000mm 的冒口,在輪緣處放置厚度 50-100mm 的冷鐵(鑄鐵材質),確保鑄件內(nèi)部無縮孔(縮孔直徑≤5mm 為合格)。
砂型與砂芯技術:
采用 “樹脂砂型”(呋喃樹脂 + 石英砂),砂型強度高(抗壓強度≥3MPa)、透氣性好(透氣率≥50),避免澆注時砂型坍塌;大型復雜件(如機床床身)的砂芯采用 “冷芯盒工藝”,固化時間短(5-10 分鐘)、尺寸精度高(砂芯尺寸誤差≤0.5%),確保鑄件孔位、筋條成型準確(孔位公差≤±0.1mm)。
2. 熔煉技術:保證材質性能均勻
爐型選擇:
采用 “中頻感應電爐”(容量 5-50 噸)熔煉,溫度控制精度高(±10℃),避免沖天爐(溫度波動 ±50℃)導致的成分不均;熔煉時按材質要求配料(如 QT450-10 球墨鑄鐵:生鐵 50%+ 廢鋼 30%+ 回爐料 20%),加入 “球化劑”(鎂合金,加入量 0.8%-1.2%)和 “孕育劑”(硅鐵,加入量 0.5%-0.8%),確保石墨球化率≥90%(球化率低會導致韌性下降)。
成分控制:
用 “直讀光譜儀” 實時檢測 molten iron(鐵水)成分,控制關鍵元素含量(如球墨鑄鐵:C 3.6%-3.8%、Si 2.4%-2.8%、Mn≤0.5%、P≤0.05%、S≤0.02%),避免有害元素(P、S)導致的脆性增加(P 含量超 0.1% 會產(chǎn)生 “冷脆”,S 含量超 0.05% 會破壞石墨球化)。
3. 澆注技術:避免 “充型不均” 與 “夾渣”
澆注溫度與速度:
灰鑄鐵澆注溫度 1280-1320℃,球墨鑄鐵 1320-1350℃(溫度過低易導致充型不足,過高易燒損砂型);澆注速度按鑄件重量控制(如 10 噸鑄件,澆注時間 15-20 分鐘,速度 0.5-0.7 噸 / 分鐘),采用 “底注式 + 階梯式澆注系統(tǒng)”(從鑄件底部和側面同時澆注),避免鐵水沖擊砂型導致夾渣(夾渣面積≤5mm2 為合格)。
排氣與擋渣:
砂型頂部設置 “排氣孔”(直徑 10-20mm,間距 300-500mm),確保澆注時氣體順利排出(避免氣孔,氣孔直徑≤3mm、深度≤5mm 為合格);澆注系統(tǒng)中設置 “擋渣網(wǎng)”(不銹鋼材質,孔徑 5-10mm)和 “集渣包”(體積為澆注系統(tǒng)的 1/3),過濾鐵水中的熔渣(渣含量≤0.1%)。
4. 冷卻與時效處理:消除內(nèi)應力,穩(wěn)定性能
緩慢冷卻(隨爐冷卻):
大型鑄鐵件澆注后,在砂型中保溫 24-72 小時(根據(jù)重量:10 噸件保溫 24 小時,50 噸件保溫 72 小時),緩慢冷卻至 200-300℃后開箱,避免 “快速冷卻導致的內(nèi)應力集中”(內(nèi)應力超 200MPa 易產(chǎn)生裂紋);開箱后采用 “自然時效”(露天放置 3-6 個月)或 “人工時效”(加熱至 550-600℃,保溫 4-8 小時,隨爐冷卻),消除內(nèi)應力(時效后內(nèi)應力≤50MPa)。
性能均勻化處理:
球墨鑄鐵件需進行 “正火處理”(加熱至 850-900℃,保溫 2-4 小時,空冷),細化晶粒、提高韌性(正火后沖擊韌性可提升 30%-50%);灰鑄鐵機床床身需進行 “去應力退火”(加熱至 500-550℃,保溫 6-10 小時),確保后續(xù)加工后尺寸穩(wěn)定(加工后變形量≤0.05mm/m)。